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记者赵旭报道)“昔日山沟古寨,今朝旅游胜地”。卯寨景区位于海东市乐都区高庙镇卯寨沟,因地处古代官道驿站而得名“卯寨”,从南至北依次分布着扎门村、新庄村、老庄村,“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是昔日卯寨的真实写照。近年来,借助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通过“政府搭台,能人唱戏”,建立了一条“党建+旅游”、“生态+扶贫”的乡村振兴之路,实现了从“穷山沟”到“金窝窝”的“蝶变”,卯寨摇身一变成了如今集体经济收入过百万、贫困户增收明显的旅游乡村。
“党建+旅游”安装红色新引擎
借助乡村振兴战略东风,立足乡村资源禀赋,卯寨景区通过打造示范点、串联旅游线、扩大覆盖面,为卯寨旅游业发展装上了“红色引擎”,使景区发展迈上了快车道。
依托海东市委组织部“一清两红三引领”项目化党建,卯寨党支部建设了农村党员教育和实用人才孵化基地示范点,以及集多媒体培训、实体观摩、现场教学等为一体的抓党建引领发展致富教育实践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培训基地,建立乡村振兴大讲堂,深入开展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乡村振兴战略、道德讲堂、区域化党建等系列培训。作为乐都区第一个景区党组织,卯寨景区党总支部完成新庄村、扎门村高原美丽乡村建设,构建区域化党建协调发展模式,投入资金余万元,实施河湟特色民宿、小吃一条街、花海、田园综合项目,以农促旅、以旅兴农,使三村资源共用、发展共谋、成果共享。目前,景区内“食、宿、游、玩、乐”产业链逐步形成。
“党建+生态”跑出绿色加速度
卯寨景区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充分挖掘优势特色新兴产业,着力保护绿水青山,把卯寨打造成为“山水田林相应、果蔬吃游相宜”的生态宜居乡村,奋力谱写新时代卯寨发展新篇章。
通过党员领办等方式发展有机蔬菜种植、特色家禽养殖、农家院等旅游配套产业,卯寨党总支打造了一体化发展格局。秉承生态优先理念,探索发展家禽粪便为蔬菜种植提供有机肥的生态产业链,减少肥料的使用,种植纯生态绿色蔬菜。同时,建成双拱双膜大棚采摘基地10个,稳定就业人,带动景区农民人均增收。结合景区建设积极开展荒山绿化工作,党员群众承包荒山.33公顷,开展绿化造林,先后栽种油松、杏树等各类苗木3.7万余株。辐射带动群众积极投身到荒山绿化和林地管护工作中。昔日的黄土山包已经松柏成林、郁郁葱葱。把“河湟古都人文乐都”文化定位贯穿到发展始终,精心选刻了中国历代著名书法家以及历史名人的代表作品八十多幅,修建了长达米的碑林长廊。景区碑林的建设既传播了“人文乐都”的影响力,又与乡村振兴战略中的“文化振兴”相契合,提高了景区发展的精神文化内涵。
“党建+脱贫”开拓金色致富路
卯寨景区党总支部通过“输血”与“造血”并举,“扶贫”与“扶志”并重的模式,带领群众共同脱贫致富。
注重探索独具特色的景区发展助乡村振兴创新模式,卯寨景区投资万元,流转土地80多亩,按照每亩元的价格流转,在保证土地入股农户收益不减的情况下,集体股占60%、管理股占10%、土地个人股占15%、全体村民人头股占15%,经“四议两公开”后,收益由自动化智能收费系统统一管理分配。将景区各支部的40万元村集体经济“破零”专项资金与旅游扶贫项目整合修建卯寨民宿大院,每年以本金不低于5%的比例给贫困户分红,增加经济实体收入。乐都区投资万元购置卯寨和园,以置业返租的形式租赁给卯寨旅游开发公司,增强卯寨景区的“造血”功能和自我发展能力。截至目前,卯寨景区集体经济投资达1.3亿元,项目涉及的新庄村集体经济收入达47万元,项目建成后集体经济年收入达余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年的9元增加到元。
“党建+服务”凝聚橙色正能量
为打造全区旅游品牌亮点,着力打通基层神经末梢和服务“最后一公里”,努力完善好后续工作,卯寨景区充分挖掘党员服务的潜力,逐步解决基础设施建设、基层党组织建设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卯寨景区党总支部积极开展“党员致富中心示范户”培树工作,培树了一批在乡村旅游发展中有思路、有技能、想干事、能干事的党员,在景区导游、讲解员中优先录用辖区内各村党支部党员,参与景区建设、服务景区发展。党员认真听取群众对基础设施落后的意见建议,多方协调,积极争取项目,为老庄村安装太阳能路灯45盏,彻底解决了村民夜间出行不方便的问题;出动大型机械6台,清理三村河道内陈年垃圾余方,柴草10余车,拆除破旧草房30间、大门口旱厕13间,残垣断壁12处。三村村庄环境得到了彻底改善,获得了村民的一致好评。
“党建+”让卯寨党总支实现了让荒山荒坡绿起来,让乡村旅游热起来,让城里的客人走进来,让农民的腰杆硬起来。绿水青山养人,乡土民风拴人,发家致富留人,卯寨发展积沙成塔,取得了从点滴积累到跨越发展的华丽嬗变。
与此同时,海东市乐都区瞿昙镇徐家台村党支部依托区位、生态、人才、组织等资源优势,将徐家台村打造成集文化、教育带动休闲、体验、旅游观光为一体的乡村振兴样板。
农业+特色产业兴旺抓重点
支部争取中央财政扶持,建设了“瞿景”油菜籽加工作坊。依托村集体经济建设项目“油博士”榨油坊,打造了无锡市对口帮扶党建示范点,并鼓励“瞿景”榨油坊通过与本村及全镇各村农户、种植大户、家庭农场等以订单种植方式合作,形成立足本村、辐射全镇的原材料供应模式,带动周边群众增收。通过线上营销拓宽销售渠道,实现线上快速订单、线下高效配送的运营模式,拓宽了收入渠道,每年为村集体带来约6万元的收入。通过集中流转土地或折股量化土地承包经营权和设施装备的方式,徐家台党支部对全村亩耕地进行统一管理、统一运营。联合瞿昙片区各村打造规模化油菜种植基地,将油菜花海打造成为瞿昙寺经典旅游路线上的又一景点,并充分利用油菜花最佳观赏期与瞿昙寺“花儿会”时间重合的机遇期,进行大力宣传推广,吸引游客,实现农旅结合,助推乡村产业发展。同时,将以“四眼泉水”为基础,开发水上游乐项目,并加快配套设施建设。以贫困户搬得出、稳得住,实现长远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利用易地搬迁安置区附近6亩土地建成扶贫车间,实施易地搬迁后续产业发展食用菌种植项目,高质量促进搬迁户实现长远、稳定脱贫致富。
建设+提升生态宜居抓关键
徐家台村党支部谋划建设沿瞿昙河带有木质护栏加固的河道景观路3千米、沿河公路2千米,与瞿昙寺主景区连接,进一步增强交通、休闲观光优势。始终坚持将环境大整治行动与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有机结合,采取“群众自管、保洁员清洁、村收集、镇清运”的分步骤、阶层化模式,在全村范围内开展人居环境大整治工作。规划利用护坡山退耕还林荒山有利资源,加强绿化美化,建设花海景观,配套建设观光栈道、水、电等基础设施,形成生态观光带。
弘扬+传承乡风文明抓保障
徐家台全村共有人飞出山沟成了“金凤凰”,有7人成为博士,人攻读了硕士及研究生,这些数字使徐家台村成为了赫赫有名的“大学生村”,党支部充分发掘和弘扬徐家台村深厚的耕读传家文化底蕴,鼓励外出精英们带回先进的技术和新鲜的理念反哺家乡,使文明、富裕之花在徐家台村生根、萌芽。建成了耕读传家文化展陈馆和趣味书屋等方式,不断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时常开展移风易俗宣传和文化下乡等活动,形成全民参与乡风文明建设,争做乡村文明人的良好氛围。
引领+发展治理有效抓根本
徐家台村党支部鼓励有志向、有能力、责任心强的年轻人回乡进入村两委任职,在年的村“两委”换届选举中,村里推选出1名年仅24岁的大学生担任村委会主任,为乡村振兴增添活力。扎实开展基层党建各项工作,在规范教育管理、优化教育内容、丰富教育形式、深化教育实效方面持续发力,通过学习党史、聆听党课、开展志愿服务等一整套严谨规范的程序,不断规范和完善党员管理制度,切实增强党员示范引领作用。徐家台村“两委”每年组织走出去的回乡学子开展座谈交流,为村子发展出谋划策,提供支持,积极引进外出大学生回乡创业,为实现乡村振兴引进新发展理念、新经营管理手段和新技术,培育了“回乡反哺”的良好氛围。针对农家乐、旅游开发持续开展技术培训班,培训一批旅游服务人才,积极和区就业局沟通衔接,在村里大力培训餐饮、旅游服务行业专业人才,为旅游接待服务奠定了良好基础。
如今的徐家台,道路硬了、巷道亮了、广场阔了、村庄绿了,处处让人耳目一新。目前,通过征地补偿和多方筹资,徐家台村已拥有.4万元“梦想基金”,新的规划和建设正在逐步提上日程,待乐化高速全面建成通车之时,将助力徐家台实现美丽乡村的梦想。
本文来源:青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