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松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现代林业晋城转型发展的靓丽名片 [复制链接]

1#

沁水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程立胜摄

陵川县太行山绿化示范工程。程立胜摄

泽州黄栌、沁水丁香两株古树名列全国评选出的85株最美古树之中。晋林摄

晋城是全国重要的新型能源和煤化工资源型城市,在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给生态建设带来巨大压力。建市以来,历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林业生态建设,坚持不懈地推动城乡一体绿化向纵深发展。特别是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大力实施“先行区”“领跑者”“桥头堡”发展战略,坚持“晋城的事大家想大家说大家干”,众智成城,先行先试,将现代林业作为融合生态空间、生活空间、生产空间的重要载体,纳入转型发展议事日程,在巩固扩大提升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成果基础上,持续推进国土绿化拓展生态空间、打造绿水青山,整体推进村镇绿化美化生活空间、创建康养宜居,大力推进绿色产业延伸生产空间、助力就业增收,依靠科技提质增效,用足政策转型升级,城乡面貌焕然一新,生态质量明显改善,现代林业成为新时代美丽晋城高质量转型发展最具代表性的一张靓丽名片。目前,全市森林覆盖率达40.35%,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比建市之初19.18%的覆盖率翻了一番多,居全省首位。今年,顺利通过国家森林城市复检,晋城市林业局被国家人社部、国家林业局授予“全国林业系统先进集体”。

高点定位,主动作为谋划发展思路。近年来,针对晋城林业保护和发展不平衡、生态和经济不平衡、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求和林业发展水平不平衡三大矛盾,市委、市政府紧紧抓住林业转型升级这个“牛鼻子”,科学决策,因势利导,明确了以现代林业建设为主线、环城生态提升为重点、产业融合发展为牵引、体制机制改革为驱动,突出提质增效,狠抓资源保护,布局森林康养,弘扬生态文化,编制完成了《晋城市现代林业发展规划》《晋城市森林康养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了“景观林业提升区、特色产业开发区、森林康养先行区、生态旅游示范区、森林经营试验区、现代林业引领区”发展目标,现代林业建设开上了快车道。

增绿增景,城乡绿化成效日益凸显。高标准推进山上治本、身边增绿,片、线、点、网整体布局,乔、灌、草、花立体配置,生态绿化、生态园林、园林游憩梯次提升,持续推进荒山绿化,整体推进村镇绿化,快速推进通道绿化,强力推进环城绿化,统筹推进城市绿化,协调推进矿区绿化,建设“看得见、走得进、能旅游”的城郊森林公园和网格化生态绿道,构建自然生态屏障,打造城市绿色名片,提升城市生态功能和文明品位。先后建成生态园林村近个,完成公路绿化余公里,新建绿道上百公里,全国生态文化村8个,出门见绿、公园遍地、城在绿中、人在林中已成为现实,人民生态满足感显著增强。

协调发展,林业产业效益不断壮大。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理念,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以干果经济林为抓手、园区建设为龙头,走“公司+基地+农户”的路子,带动林业提质增效,良种引进、科技推广、集约经营长足发展。全市建成20个核桃之乡、11个连翘之乡,建成集中连片亩以上核桃干果经济林基地19处。形成了干果经济、苗木花卉、林下种养、林产品加工、森林旅游康养等百花齐放的产业格局。

多措并举,森林资源保护有效增强。市委、市政府坚持造管并重,造抚结合,部署制定了县级林业保护利用规划,划定了林地管理红线,规范限额采伐管理,最大限度减少林地逆转;加强森林防火指挥体系建设,完善森林防火责任网格化管理,确保山有人管、林有人看;成立森林公安分局,严厉打击涉林违法犯罪行为;加强病虫害防治,防治效果达90%以上;依法开展公益林管护、封山禁牧等,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森林活立木蓄积量不断增加。

融合创新,机制改革活力持续激发。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把现代林业建设纳入全市转型发展大盘子,抓住造林机制创新、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国有林场改革等关键节点,构建了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群众参与、社会融资多元生态建设渠道,通过政策扶持、法律保护、金融支持、制度改革,把规划“软指标”变成“硬杠杠”,先后出台了森林生态效益、干果经济林、连翘、生态园林村、森林抚育、育苗、林下经济等扶持办法,林业建设投融资渠道更加宽广,融资规模不断扩大,为现代林业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传承积淀,生态文化底蕴日益浓厚。市委、市政府始终将森林生态文化建设摆在突出的位置,以古树名木保护、森林公园及湿地公园建设、森林康养、森林旅游等为载体,挖掘潜力,统筹推进,强化宣传,提升内涵,绿色文化影响力不断扩大。目前,已建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个、省级自然保护区3个、国家级森林公园2个、国家级湿地公园试点1个、省级森林公园5个,六县(市、区)全部被省政府授予“山西省林业生态县”,泽州黄栌、沁水丁香两株古树名列全国评选出的85株最美古树之中。

张锦龙范鑫李源森

城区:森林公园美景悦民

作为晋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晋城市城区对城郊周边的荒山和垃圾场进行了生态环境治理,成功建成了白马寺山森林公园和吴王山森林公园,为拓展城市布局、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形象、提高市民幸福生活指数提供了良好的生态支撑。

白马寺山森林公园位于晋城市区北部4公里处,规划面积1.8万亩。长期的煤炭开采致使整个山体塌陷,水土流失,生态破坏,煤矸遍野,直接影响到周边村民的正常生产生活。年起,晋城城区先后投资2亿元对白马寺山生态进行造林绿化,完善了基础设施,增添了旅游景点,形成了佛文化拜赏、休闲娱乐、森林旅游、田园风光、生态农业5大旅游景区,过去的煤矸山变成了今天的万亩森林公园。在年的国际花园城市竞赛活动中,白马寺山森林公园获自然类单项金奖,成为市区最具代表性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相融合的旅游胜地。

吴王山森林公园位于晋城市区西南部,地跨周边6个自然村。多年来因地方小煤矿长期无序开采,造成多处坑口安全隐患,煤矿停产后,坑口被填埋,附近居民的建筑垃圾、生活垃圾随处堆放,这里成了名副其实的“垃圾山”。年3月,城区将吴王山环境治理列为全区7大生态治理工程的龙头工程,规划总面积亩,总投资2.7亿元,完成拆迁废旧煤矿、养殖场、加工厂等3.5万平方米,栽植油松、国槐、玉兰、银杏等大规格风景苗木近百种,并完成了入口喷泉广场、环山道路、游览步道、人工湖、健身广场等一系列配套设施的建设,大大增加了公园的景观性和功能性,昔日的“垃圾山”变成了今天晋城的“西花园”。

高俊芳

高平:环城“四山”绿化提升

为强力推进林业生态建设,构建环绕市区重要生态屏障,打造山更绿、水更清、空气更清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家园。年8月,高平市以环城“四山”为重点,启动了七佛山、西山、牛山、韩王山“四山”绿化提升及生态修复工程。年列入全市十大重点项目之一统筹布局。工程总投资3亿元,新建景观、景点38处,铺设绿道15.2公里、游步道21公里,新增绿地面积余亩。目前,“四山”绿化提升工程主体建设已完成,在筑起高平市主城区绿色生态屏障的基础上,为改善全市生态宜居环境、提升城市品位和形象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已成为广大市民休闲游玩、健身运动的最佳之所。

七佛山省级森林公园,距高平市中心仅3公里,公园核心景区两万亩,已初步形成针阔混交、乔灌结合、三季有花、四季常绿的生态景观。年,高平市投资余万元,对七佛山入口处进行重点绿化提升,完成山门、小牌楼改造,借助天然洼地打造1.5万平方米的景观湖水系,通过游廊将假山河床、办公用房、广场、旅游综合服务设施串联布置,使其成为一个底蕴深厚、特色鲜明、环境优美、生态良好,集城市历史文脉之成的风景文化景区。

西山绿化提升工程,位于高平市区西部,规划占地面积亩,核心区亩,投资概算1.12亿元,主要包括主体绿化提升和金峰寺区域绿化提升两部分。其中,西山主体绿化提升占地亩,修建完成2.5公里金峰大道、5.2公里环山绿道和4.6公里游步道等基础工程,修建景观墙、景观小品18处,种植白皮松等大乔木20余种、株,花灌木9余株,种植草坪0平方米。金峰寺区域绿化提升,占地面积亩,为市民提供了一个运动健身、晨练活动、科普教育的生态空间,是整个西山绿化的标杆。

牛山绿化提升工程,位于牛山林区西侧,东临南湖公园,占地面积.79亩,总投资万元。重点打造了主轴道路、主入口、山水景观、春秋文化3个广场,完善了附属设施建设。

韩王山绿化提升工程,位于北城办孔家村北韩王山南坡中段,总投资万元,先后完成了景区内山门、八卦广场、主轴、园区道路、景观绿化以及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景区外修建完成张家村至山门的3.1公里旅游道路及绿化亮化,对长平之战纪念馆进行了修缮和新增景点建设,现已投入使用。

罗静

阳城:城市绿道串珠成链

阳城县城地处山谷坡底,城镇化和园林绿化建设条件先天不足,县城格局深受限制。为打破这一困局,近年来,阳城县推行“田园城市、美丽乡村、城乡一体、产城融合”总体发展战略,在“田园城市”发展中,因地制宜、依山就势、突出特色,建成了骏马岭、阳高泉、东坡头、虎头山、美韵、凤西六大生态公园,拓展了县城空间。本着一个公园一个主题、一处园林一个特色的思路,通过不间断的功能完善,逐年对各公园绿地的形象、功能、文化和品质进行提升,不断提高公园绿地文化、艺术水准,实现了公园开放化、游园功能化、绿地生态化。年以来,骏马岭、阳高泉、凤西、东坡头、虎头山5个公园先后被评为山西省星级城市公园。

为了将六大生态公园“串珠成链”,阳城县实施了城市绿道工程,总设计长度40公里,道路宽5米,采用彩色沥青防滑路面,以本地高大乔木为骨干,乔、灌、草相结合的植物配置,设计绿化带宽30米(两侧各15米),集中道路、景观点、驿站、园林小品、多树种彩色林带及相关配套设施综合建设,将县城六大公园串珠成链、融为一体,打造了城乡一体的环城绿道休憩生态圈。该工程年开始建设,年—年,投资万元,重点建设了骏马岭公园至美韵大酒店10公里绿道,点缀以蚕茧、琉璃、犁镜、石磨石碾、陶瓷和生态为主题的6个景观节点和2个驿站,在营造出了四季皆景的复层植物景观绿道的基础上,展现了阳城县悠久的传统文化和历史工艺。年—年,投资万元,连接美韵公园至凤西公园,结合田园景观廊道,延长至西丰村智和农庄,全程14公里,建设观景台11处。年以来,投资万元,全线贯通六大森林公园绿道,建设了骏马岭森林公园至虎头山森林公园、东坡头森林公园、阳高泉森林公园、美韵森林公园绿道31公里,围绕窑头白龙庙、东坡头关帝庙、阳高泉古寨等古迹,打造文化景观景点3处、高质量园林景观5处。绿道建成以后,实现了县城内80%以上的市民米范围内到达公园游玩、休憩、养生、健身,社会反响十分良好。

赵利兵

沁水:绿水青山“钱”力无限

近年来,沁水县立足绿色生态优势,坚持“山上增绿、身边增景、产业增效、林农增收”发展思路,通过科技支撑、政策引导、企业带动等方式,把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

自“十二五”始,该县把“小核桃”当作致富大产业,重点引进中林、辽核、清香3个优良品种,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示范园+村集体+农户”等模式,以大户带小户,以技术促效益,核桃发展步入了快车道,全县累计发展优质核桃5万余亩。通过邀请专家学者举办讲座,技术人员实地指导、上门服务等形式,采取春季硬枝嫁接和夏季方块芽接两种方式,持续对低产低效核桃树进行品种改良,年均实施提质增效综合管理余亩,培育建设示范园5个、示范社合作9个。目前,全县核桃产值达到1.3亿元,真正成为老百姓的“致富果”。

多年来,沁水县大力发展连翘产业。积极开发“四荒”闲置资源,以十里乡、柿庄镇为中心,完成荒山连翘造林8.6万亩,鼓励林农发展耕地连翘2万余亩。借助黄花这个戏台,该县每年举办盛大的“黄花节”,积极宣传连翘文化,推动连翘产业。目前,连翘产业在经济结构调整、助推脱贫攻坚等工作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成为当地经济支柱产业。同时,大力推广连翘灌木林提质增效综合改培,引进中药材加工企业,提升连翘就地转化率和附加利用率,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昔日荒山变成了老百姓增收致富的“金山银山”。

随着全国城市绿化、国土绿化步伐加快,苗木花卉需求量与日俱增。沁水县人口密度小、国土面积大,为苗木花卉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自年以来,该县把苗木花卉产业作为经济转型的非煤主导产业之一,以“一彩三松”(彩叶树和白皮松、华山松、油松)为主打品牌,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联动模式,成功引进上海枫彩、北京花木、江苏春之晨等知名企业落户,着力打造华北地区最具特色的苗木花卉基地。已建成千亩示范基地4个、骨干苗圃5个、苗木专业合作社30余个,带动1余个农户参与培育。全县现有苗木2.7万亩,产值将近3亿元,看着圃地里一棵棵“摇钱树”茁壮成长,林农百姓乐在口头、喜在心头。

王翔宇

泽州:“丹河湿地”城市花园

丹河作为晋城人民的母亲河,景色优美,植物资源丰富,是众多鸟类理想的栖息地;丹河流域人文荟萃、历史悠久,是华夏文化的发祥地。

为了进一步改善丹河水质、彻底恢复丹河沿线生态环境、让丹河生态建设的成果普惠广大人民群众,近年来,晋城市高度重视丹河流域的保护。年,晋城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建设丹河湿地公园的整体构想,泽州县政府积极响应,邀请国内一流的设计规划单位对公园进行了前期总体规划,一期工程从年12月正式开始动工兴建,总建设面积1平方公里,总投资完成约1.25亿元。工程绿化周边可视荒山余亩,栽植各类乔灌木50余种,地被花卉18种,水生植物9种,整个公园实现了乔灌花草搭配、彩色树种相间,形成三季有花、四季常绿的景观效果。在园建工程中,建设有公园步道11.5公里,大小广场和休闲平台16个,设有3个停车场、4个木栈道、1座吊桥等。建设有梦幻紫色马鞭草园、唯美浪漫樱花园和七彩炫丽百花园等独具特色的3座小游园。

年泽州县政府决定申报建设丹河国家湿地公园,年11月通过了国家林业局组织的专家评审,成为晋城市第一家国家级湿地公园(试点)——山西泽州丹河国家湿地公园(试点)。整个湿地公园呈南北走向,包括丹河龙门湿地公园大部分范围,丹河主河段、支流东大河河段、沿河2处人工水质净化区及任庄水库,总长约29公里,规划总面积.41公顷,湿地面积.84公顷,湿地率54.24%。湿地公园内动植物资源丰富,常见湿地植物有水蓼、金鱼藻、芦苇、野慈姑等,常见动物包括国家Ⅰ级重点保护动物黑鹳,国家Ⅱ级保护动物鸳鸯、大天鹅、阿穆尔隼、苍鹰等,有池鹭、苍鹭、绿头鸭、白骨顶、普通鸬鹚等水鸟数十种。

初春的丹河湿地,林木吐翠、万物复苏,绿草茵茵、鲜花吐艳;盛夏,绿树成荫、鸟鸣幽谷,水波荡漾、绿映眼帘;金秋,漫山红叶、层林尽染,茂密的芦苇,长长的栈道,飞舞的水鸟;隆冬,这里玉树琼花,银装素裹,妖娆别致,不同季节的美景,勾画出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美丽画卷。丹河湿地公园已经成为市民、游客四季赏景、游玩休闲的首选。

李进田宁宁

陵川:森林康养蓬勃兴起

陵川县境内植被茂密、林海莽莽,森林植被几乎覆盖了东南部所有的山峦沟壑,目前森林覆盖率高达52.07%,位居全省前列。全县年均气温7.9℃,年均降水量毫米左右,夏季气温保持在19℃—24℃之间,连续5年荣登“全国百佳深呼吸小城榜”,具有“清凉圣境、避暑胜地”的美誉,是返璞归真、共享自然的生态旅游最佳目的地。

近年来,陵川县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紧紧围绕“生态建设示范县”和“省级森林县”建设目标,坚持“绿色崛起、多元发展”道路不动摇,通过旅游景区建设和消夏避暑、休闲养生目的地建设,推动了当地康养产业的逐步成型。为加快推进森林康养产业发展,陵川县出台了《陵川县推进农村农林文旅康养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的实施意见(试行)》,积极配合省市林业主管部门,做好森林康养基地规划的前期调查和申报工作,并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安排部署农村农林文旅康养产业融合发展工作。

我省提出打造沿黄河、沿长城、沿太行“三大旅游板块”的“文化旅游强省”战略后,今年年初,陵川县率先在全市开始了太行一号国家风景道建设任务。太行一号风景道的通车,将陵川县独特的风景资源连在了一起,促进了全县森林康养产业的发展。陵川县太行第一山国有林场依托棋子山国家森林公园良好的自然植被,投资万元在棋子山新建和完善了木质、沙质、原生态等各种康养步道5.5公里,新增了步道解说系统,修建了平方米观景平台和林中健身养生平台,安装了负氧离子、空气质量参数等环境监测系统,极大地满足了游客的体验森林、养生和研学旅行需求。

围绕突出康养特色,陵川县积极探索独特的森林康养产业模式。该县申报了以棋子山、浙水、丈河等为主的森林康养基地,每个康养基地都展现出当地的优势,如浙水村依托古朴村落,积极开展森林康养民俗旅居;丈河村依托百亩采摘园,开展了森林康养体验游等。利用得天独厚的森林康养产业发展优势,初步形成了以附城镇附城村、丈河村、六泉乡浙水村、小翻底村为代表的森林康养产业试点村落,以棋子山为主体的森林康养基地初见规模。

陈学武李二刚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