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松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人物时代楷模张连印从将军到 [复制链接]

1#

撰稿:程祥李池张海霞网络编辑:郝枫

“植树造林、防风治沙,是国家的一项战略工程,作为一个退休的老兵,我想把植树造林作为自己退休后的最后一个战场。我一不要林权,二不要地权,30年后无偿交还集体。”

——张连印

10月14日,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大力弘扬生态文明理念,持续推进强军兴军事业汇聚实现中国梦强军梦的奋斗力量,中央宣传部向全社会宣传发布张连印同志的先进事迹,授予他“时代楷模”称号。

10月25日,记者在张连印将军的家乡左云县张家场村采访了他。

站在左云县张家场村的瞭望亭放眼望去,樟子松叶茂枝繁、连绵成片,聚拢成一片林海……关于这片樟子松的来历,左云县群众口口相传:年,有位将军退休回乡,脱下军装、扛起镢头义务植树18年,种下了多万棵树。这位种树的将军,就是被当地人称为“绿化将军”的河北省军区原副司令员张连印。军旅生涯40年,退休回乡后的他,不顾疾病缠身,奋战在绿化荒山、防风治沙一线,书写了一位共产党员坚守初心、不懈奋斗的精彩人生。

给军事比武获金牌的官兵发奖张连印在忻州当师长时在训练场指导训练

放下钢枪扛起镢头

张连印的故乡张家场村位于全国林业六大工程之一的京津风沙源治理区,是我国北方荒漠化土地集中分布区。全村共有土地亩,耕地只有亩,其余多亩都是荒山荒坡,风起沙扬。像当年的右玉县一样也是“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白天点油灯,晚上堵门风”。

有村民回忆,小时候每天早上起来,透过纸窗往外看,屋外黄沙飞舞,走路都要用胳膊挡住脸,风沙刮在身上噼啪作响。现在村里的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遍地是樟子松、云杉、油松。记者行走在林间,阳光穿过树叶照在脸上,让人感到暖意融融,天空在绿树的掩映下蓝得耀眼。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啥好都不如空气好!自从有了这些树,我们村也有了湛蓝的天。”说这话的老人就是张连印。他身着旧迷彩服,手上拿着铁锹,一眼看上去,更像是一名朴实的农民,而不像退休的将军。

就在这片绿树成荫的松林中,张连印将他植树的故事向我们娓娓道来……

年,张连印退休后回到日思夜想的故乡。站在山上,望向河尾滩旁的荒山秃岭,他做了一个重要的决定:用自己的积蓄,在这亩荒山上种树,把植树造林作为自己的下一个“战场”。

张连印身体力行投身党史学习教育

4年春,张连印在一片荒地上建起平房,几间低矮的平房,既是他的家,也是库房。院里停放着一辆已经掉漆的面包车,也是最值钱的家当。这些年,他就开着这辆面包车,每天拉着镐、锹和树苗,上山植树。就连政府提供的退耕还林补助款都交给了乡亲们。修路、通电、打井、修渠……很快,老两口的积蓄就花光了。

资金有缺口,全家人倾囊相助,找亲戚朋友,多方筹措,大女儿用刚买的新房作抵押贷款20万元;儿子拿出了仅有的10万元积蓄;小女儿将3万元转业费和订婚时公婆给的2万元一并贡献了出来,这才凑够了启动资金,解了张连印的燃眉之急。

张连印和村民拉家常

荒山播绿唤醒民众

采访中,张连印总是谦虚地表示,自己只是作了“一点点贡献”。但村民们都说,没有张连印,就没有这漫山遍野的绿树。

十几年来,张连印一直干在前面,与村民们同吃、同住、同劳动。种树是个体力活,需要耗费大量时间、精力和耐心。张连印回乡后也一直保持着在部队养成的作息习惯。每天早上,他5点钟从炕上爬起来,抱着树苗上山劳作。最初和张连印一起种树的村民田四旺,见证了张连印种树的执着与艰辛:“我们这儿,不是沙地就是石头山。其他地方种树浇1次水,我们这里得浇3次。”

然而,由于经验不足,第一年栽下的树苗成片枯萎。张连印发现,改善生态环境不像自己想的那么容易,需要科学指导、整体规划。为了学习植树造林的方法,他先后20多次到林业部门咨询专家,协调专业技术人员现场指导,还订阅了多本林业杂志。功夫不负有心人,第二年,树苗的成活率提高到85%以上。

4年冬天,正在成长的近万株树苗短短几天就被牛羊啃得残缺不齐。看着被啃食的小树苗,张连印心疼了好几天。他认识到:“不唤起大伙儿的生态保护意识,种再多树也难见效。”

张连印没有向放牧人索赔,而是把他们聚拢在一起谈心:“我回来种些树就是想让生态环境变好,回报乡亲们。大家一定要帮一把,别再让牛羊破坏这些小树”。

栽下去的是树苗,长出来的是大伙儿的环保意识。自那以后,大家放牧格外小心,生怕牛羊再啃了树苗。村民说:“张将军种树是为了咱们村、为了大家伙儿,我们不能再添乱!”

“这些年,像照顾自己的孩子一样,我对每一棵树都有很深的感情。”十几年来,他先后建起多亩的育苗基地,绿化荒山1.8万余亩,在长城脚下筑起了一道绿色屏障。

张连印回乡时栽下的小树苗已成林

回报乡亲造福桑梓

张连印始终难以忘怀,当年乡亲们给他胸前戴上大红花、扶他上马参军时的嘱咐:到了部队要争气,听党话、好好干。40年军旅生涯,张连印清晰地认识到,在每一个岗位上都要勤勤恳恳、任劳任怨。

听到张连印要回乡,当地许多企业聘请他,张连印说:“我是一个孤儿,吃百家饭长大,是乡亲们送我去参军,党组织把我从一名士兵培养成为干部,我要回家为乡亲们做点实事。”

要回来植树,身边还有不少人劝阻。老伴王秀兰滚着泪珠子对他说:“我不反对你回报乡亲们,但这么大岁数,种树身体吃不消,捐点钱,照样是回报。”

“我知道种树又苦又累,但没人吃这个苦,乡亲们的日子咋会甜?”张连印想起遍地荒滩,看着眼前的黄沙漫卷,自己不可能不管。

张连印自力更生建设苗木基地

“看着树苗一天天长大,我就能看到生命的意义。”乐观的张连印走到哪里,就把欢声笑语带到哪里……

年4月,张连印的儿子张晓斌选择以自主择业的方式退出现役,打起背包回到家乡,陪父亲一起种树,每天早出晚归,白天顶着烈日风沙,运苗、栽种、浇水,晚上陪伴父母拉家常。望着满目苍翠的树林,张晓斌越来越理解父亲的选择。

清风林是张连印建设的党性教育基地。在这里,他面向干部群众和青少年开展党史教育,身体力行弘扬党的优良作风,宣讲党的光辉历史,深受好评。当地干部群众亲切地称赞他是“新时代的甘祖昌”“穿军装的杨善洲”。因此,他先后被表彰为“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全军先进退休干部”。

向前来参观的干部群众宣讲党的光辉历史

张连印是新时代领导干部的楷模。从军报国40载,解甲不懈志。退休后,他深念组织培养之恩,心怀乡亲养育之情,抱定治理风沙、植树造林、为民造福的如磐信念,舍弃舒适的城市生活,将昔日连绵的荒山秃岭变为绿水青山,是新时代领导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一个生动缩影。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