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松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河北人种树,究竟有多拼 [复制链接]

1#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坑不坑 http://m.39.net/baidianfeng/a_5154121.html
                            

明日

我们迎来春分节气

春风渐暖

燕赵大地绿意渐浓

在这片绿意盎然背后

还藏着一份河北植树造林的成绩单

河北省共完成营造林万亩

退化草原修复治理42.37万亩

成功创建37个省级森林城市

个省级森林乡村

初步形成环京津森林城市群

让河北蔚然成“绿”

河北省下达万亩营造林任务

退化草原修复治理36万亩

创建15个以上省级森林城市

个省级森林乡村

河北人植树

到底有多拼?

我们通过下面几个小故事

一起来感受一下

三代人,半个多世纪

写就一片绿洲传奇

这是一个三代人

跨越半个多世纪接力与传承的故事

从荒原秃岭变成绿水青山

从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从而成就了全世界面积最大的人工林

首都北京向北多公里

一弯深绿镶嵌于此

她,就是塞罕坝

三代人,60年

昔日飞鸟不栖、*沙遮天的荒原

已变成百万亩人工林海

“林场还没有建成,

我就是死,也要死在坝上!”

历史上

这里曾是一处森林茂密的天然名苑

然而

在开围放垦、连绵山火的夹击下

时至解放初期

“美丽的高岭”沦为茫茫荒原

为了遏制“风沙紧逼北京城”的形势

国家建立塞罕坝机械林场

来自全国18个省区市的年轻人

来到塞罕坝

他们的平均年龄

还不到24岁

当时的塞罕坝

是一片荒凉、贫瘠的荒原

这里最常见的风景是漫天*沙

鸟连歇脚的地方都找不到

最低气温零下43.3℃

年平均温度零下1.3℃

年均无霜期64天

林场第一批建设者赵振宇回忆说:

“当时到处是沙地和光山秃岭,

风卷着沙粒雪粒遮天盖日,

打到脸上像刀割一样疼。”

房无一间地无一垄

建设者住马棚、搭窝棚、挖地窨

一个窝铺住进20人

没有门板

就用草苫子代替

夜里戴着皮帽子睡觉都冻彻骨髓

早上起来

屋内到处是冰霜

褥子冻结在炕上

能吃着全麸黑莜面

就着咸菜

喝着雪水

就算是美味了

生存条件极端恶劣

加之高寒高海拔地区

造林经验更是几乎为零

、年连续两年

造林成活率不到8%

一次又一次造林失败

动摇了人们的信心

关键时刻

时任林场*委书记王尚海等

4位林场领导

破釜沉舟

把家从外地搬到塞罕坝

面对万般艰难

妻子曾劝王尚海回老家

王尚海说:

“林场还没有建成,

我就是死,也要死在坝上!”

年春天

塞罕坝开展了提振士气的“马蹄坑大会战”

气温很低

建设者们浑身的泥浆冻成冰甲

走起路来咣咣直响

但没有一个人叫苦叫累

终于造林亩

树木成活率达到90%以上

塞罕坝的造林事业从此开足马力

也由每年春季造林发展到春秋两季造林

多时每天造林超过亩

最多时一年造林达到8万亩

上世纪80年代

塞罕坝人完成造林96万亩

总量3.2亿多株

沙地南侵的步伐戛然而止

每天听到最多的声音

是风吹林海的声音

塞罕坝人常说

“望海楼”是林场的眼睛

用来望火情的“望海楼”原意是望火

由于森林忌火

在楼上远望仿若一片林海

遂改名“望海楼”

瞭望百万余亩林海

看一天是看美景

看一年就成了看寂寞

而塞罕坝机械林场

亮兵台“望海楼”的瞭望员

刘*和齐淑艳夫妇

已经看了13年

刘*和妻子上坝成了瞭望员

每天的工作异常单调乏味

夫妻俩严格按照“不间断瞭望

每15分钟汇报”的要求

重复着枯燥单调的工作

齐淑艳说

进入重点防火期

一天要瞭望96次

早些年

望海楼的条件十分艰苦

一座简易的红砖房

不通电、不通水,取暖靠烧火

刘*说

夜晚,山上除了风声和野兽的叫声

剩下就是两个人的呼吸声

静得令人害怕

为了排遣寂寞

刘*开始画画

一座小小的望海楼里

挂满了刘*的画作

其中一幅画就是刘*曾经住过的

早期的望海楼

近几年

望海楼引入了现代化的

火情观察设备

但依然需要人工实时辅助观测

对于刘*而言

这片林子是他的孩子

也是岁月的见证

守护好这片林

就是守护好祖辈父辈的心愿

陆建是标准的“林三代”

年,塞罕坝机械林场刚成立时

陆建的祖父就来到了这里

成为了第一代务林人

也是在林场

陆建的父亲陆爱国出生

陆爱国成为了一名瞭望员

塞罕坝机械林场每年招聘10名

大学生“新人”

陆爱国也说服了儿子陆建

回到林场

成为一名救火队员

前几年陆建的祖父去世

遵照其遗愿

祖父的遗体葬在了塞罕坝

陆建告诉记者

他从小就生活在这片林子里

塞罕坝对于自己是故乡般的存在

他说守护好这片林子

就是守护好祖辈和父辈的心愿

就是守护好自己的家

如今,陆建也成为了一名父亲

儿子在县城刚刚上小学

一到秋天

陆建所在的防火队就没有了假期

与儿子极少见面

他不免回忆起了当年

自己与父亲聚少离多的时光

和过去的每一天一样

第三代护林人陆建

进入了全天防火备战状态

他和父亲一起

守护着祖辈们用心血培育起来的

这片森林

植树

是一种传承

河北人植树

可以是几代人的事

石头上种树的

“树痴”

石头上能种树?

“能!这个硬活,我们接!”

说这话的人叫杨喜庆

△杨喜庆

在河北邯郸市涉县城西的

凤凰山上

有一片石灰岩山体

质地坚硬,缺水少绿

是太行山绿化最难啃的“硬骨头”

不少专业绿化施工队望而却步

杨喜庆和他的

“夕阳红造林服务队”

挺身而出

从年至今

凤凰山总计1万亩的山场

已完成绿化亩

杨喜庆和他的队员们

在宜林地上栽植核桃、

花椒、黑枣

在浅山区栽植连翘、

*栌等木本中药材

给百姓建起一座绿色宝库

“太行山上一青松”

提起杨喜庆

很多人都叫他“老树痴”

年10月27日

杨喜庆出生在

涉县偏店乡杨家寨村

正值新中国成立之时

当教师的父亲给他取了

“喜庆”这个名字

从小坐在父亲的双膝上

听着曾经发生在

太行山里的革命故事长大

杨喜庆少年立志:

要像革命前辈那样

做一个对人民有益的人

涉县有“八山半水分半田”之称

海拔米以上的荒山座

这里盛传一首民谣:

“荒山秃岭和尚头,

雨季洪水遍地流。

旱涝风暴年年见,

十年九灾百年愁。”

贫瘠山地根本养活不了

勤劳的山区人民

为发展经济

年村里成立了造林队

杨喜庆二话没说报了名

“山区干旱,

水土流失严重,

只有多植树,

发展好林业经济,

才能为百姓找条出路。”

杨喜庆笑言

未入造林队之前

他已经是当地有名的裁缝

做加工活兼带徒弟

月收入在80元以上

教书的父亲

每月才挣28元8角钱

“为了山青水绿,

百姓能过上好日子,

个人收入少点我认了”。

勤学加苦练

杨喜庆很快成为植树能手

年通过考试

他成为涉县偏店乡

造林站技术员

后又担任站长

属牛的杨喜庆

总说自己是“牛头犟筋”

恨不得自己有耕牛一样的力气

早点绿化好荒山

他肩扛上百斤的树苗爬山种树

为节省上下山往返时间

在山上啃凉馒头、喝冷水……

在杨喜庆退休前的38年间

他的日子几乎天天如此

一个叫“上窑则”的地方

让杨喜庆永远难忘

因为他在这里“差点丢了命”

“那天,

我背着80斤重的油松籽上山种树,

一手攀到了松动的石头上,

山上掉下的石头带着我滚落山底。”

杨喜庆回忆说

工友和乡亲们在山下找到他

用“排子车”医院

右腿摔伤,左肋骨被砸裂……

两个多月后

倔强的杨喜庆

再一次回到了山上

站到了工友植树的队列中

站成了“太行山上一青松”

“绿化学校校长”

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

杨喜庆敢上凤凰山搞绿化

是因为他确实“有两把刷子”

在杂草难生的裸岩山上

杨喜庆带着大家这样种树:

面对坚硬的石灰岩山体

他们用油钻打、用镐头砸、

用铁锹刨

再用石片垒出鱼鳞坑

没有水

就在山顶拿沙袋垒砌蓄水池

用三四个水泵接力抽水上山

山路崎岖

树苗靠人工一棵一棵扛上去……

凭借多年的植树经验和不断摸索

杨喜庆和植树队

一举攻克了一大堆造林难题

让凤凰山成为了太行山

石质山地生态景观林建设的典范

“别处的树苗

浇五六次水就能成活,

这里浇10次水

可能都活不了。

到了冬天,

坑体内还得再糊一层土,

否则风太大,

会把树根冻坏。”

杨喜庆说

北方的冬天冷

对于许多种树人来说

是难得的修养时间

但是在植树队员的眼里

一年四季都是种树的时节

为加快造林进度

杨喜庆带领植树队

开展冬季大苗造林试验:

通过涂抹防冻液、添加生根剂

加上塑料膜保温、

层级抽水等办法

相继克服了防寒植苗、

冬水灌溉、

开春保苗等一系列难题

并探索出大坑大水大苗、

多树种混植、

“五优先”“一防护”等

一系列专业化造林及管护新经验

实现了一次造林、

一次成林,多彩造林

对自己摸索出的造林技术

他毫无保留地

向工友和乡亲们传授

几十年,荒山绿了

杨喜庆的头发白了

生态效益、经济效益逐步显现

据涉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测算

仅杨喜庆领队种植的

4.5万亩侧柏一项

每年产的种子价值就达万元

生成木材价值达89.1亿元

产生的生态效益更是无法估量

涉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副局长赵俊喜说:

“现在县里植树造林的技术人才

很多是老杨培养出来的,

我们敬称他是县里的‘绿化学校校长’。”

“种树就是我的命”

年10月27日

侯彩云终于盼到丈夫杨喜庆退休了

并不指望他照顾

因车祸造成重度残疾的儿子

而是觉得累了一辈子的丈夫

终于可以歇歇了

然而,侯彩云失望了

闲不住的杨喜庆

又组织退休老工人、

农村的留守老人等

成立了“夕阳红造林服务队”

继续上山种树

短短几年

队长杨喜庆带着服务队

完成了偏店白玉岭、

后池桃花山、

国道和青兰高速涉县段

两侧荒山绿化等重点造林工程任务

年春节期间

候彩云发现老杨身体不对劲儿

在亲友反复劝说下

医院检查

没想到竟查出了癌症

3月4日

杨喜庆做了手术

苏醒后的第一句话

就问老伴儿侯彩云:

“山上的树苗栽了多少啦?”

侯彩云气得直想哭:

“你的命都快没了,

还想你那些树……”

回到家中养病的杨喜庆没闲着

把家当成了种树指挥部

随时向队友们

了解山上的种树情况

侯彩云担心老杨的身体

总是闷闷不乐

杨喜庆了解到老伴的心结

提出要带老伴旅游

这让侯彩云觉得很意外

没想到

杨喜庆把妻子

带到了自己的植树区

一路上

杨喜庆给侯彩云

介绍车外的山景:

“你看这是我们大前年种的

亩侧柏,

现在都绿了,

看不到石头山了;

那边是前年种的树,

看*栌叶红彤彤的多好看……”

看到石头荒山长出的树木

侯彩云为杨喜庆

这些年的付出感到骄傲:

“我这才理解老杨的这片心,

他是在做大事。”

退休10年来

杨喜庆的“夕阳红造林服务队”

平均年龄65岁左右

杨喜庆种了一辈子树

不图名、不求利

有限的国家补助资金

除了保障队员的基本工资外

剩下的每分钱

他都力求用在种树上

“种树就是我的命,

上山造林是我最好的药,

只要我有一口气在,

就会把这项事业干到底!”

翠绿的侧柏下

瘦削的杨喜庆

虽然一米八的个头

因患病体重只有70公斤

但他低沉的声音依然有力:

“我一辈子就干了种树一件事,

只想着把它干好就行了。”

石头上种树

亩荒山变绿色宝库

河北人种树

可以是一股韧劲

20余年

六旬夫妻携手将荒山变为“花果山”

20多年前

河北石家庄鹿泉区

*泉乡荷莲峪村西的

山上一片荒芜

今年六十多岁的徐改金和

丈夫邓喜兵

用20余年时间

在山上种下了7万余棵各类果树

让昔日的荒山变成了“花果山”

一人用镐刨,一人用锹铲

夫妇二人就这样走过了20多年

年的一天

早上7点钟

徐改金和丈夫已经吃完饭

开始上山

“现在是植树的好时节,

我们要尽快补植杏树和桃树。”

两人骑着电动三轮车

行驶过鹿泉区*府帮助修建的

柏油马路和水泥路后

继续上山则需要步行

由于腰间盘突出

徐改金走得有些吃力

但她努力地向前

尽量快一些

山上

万余株开花的杏树

如同一片“世外桃源”

徐改金问记者:

“大变样了吧?”

与4年前记者去采访的情景相比

这里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多亩的山上

已经种满了杏树、桃树

冬枣等果树

△相互扶持上山种树。(图片摄于年)

等树上长了叶子

这里就会变成一座绿油油的大山

徐改金和丈夫带领着雇来的乡亲们

开始种植杏树、桃树

“这两年腰间盘突出厉害,

山上的活儿又多,

种树必须抓紧时间,

错过了时间,

有些树就种不活了,

所以都雇一些乡亲们来干活儿。”

徐改金一边种树一边说

等树上长了叶子

这里就会变成一座绿油油的大山

△修剪果树。(图片摄于年)

之前

这里还是一片荒山

徐改金、邓喜兵夫妇响应上级

“植树造林,改造环境”的号召

承包了村里位于北马峪中部的

亩山场

经过三年的苦干

整个山场栽种果树面积

达到了山场总面积的60%以上

之后逐年栽种嫁接

山上果树基本成型

看到山场上的巨大变化

家里人被感动了

儿女们紧跟其后加入进来

徐改金又承包了亩山场

在上级领导的关怀支持下

林场0米的沙石路铺上了柏油

还安装了太阳能路灯

林间路也进行了水泥硬化

安上了杀虫灯

盖了三间木房

“山越来越绿了,

也越来越美了!”

徐改金说

她要一直把树种下去

她相信

再难

树都能一棵棵种出来

再难

绿色奇迹都能一点点干出来

她还要带动整个村发展起来

让整个荷莲峪村

变成太行山的“花果山”

20余年

夫妻携手

将荒山变为“花果山”

河北人种树

可以是一种骨子里的浪漫

40年来

河北累计12.3亿多人次参加义务植树

挖土、刨坑、栽树、培土

日前

在邯郸市磁县讲武城镇小寨村

人们争先恐后地

投入绿化家园的活动中

新翻的泥土散发着清香

绿意一片片在村庄里蔓延

近年来

从东部平原到西部山区

从城区干道到村间小道

在磁县、邱县等地

干部群众忙碌植树的身影

不时闪现

**机关示范带头、

各行各业积极响应、

各界群众广泛参与、

社会各方面合力推进的

浓厚义务植树氛围

逐渐在河北省扩散开来

40年凝聚义务植树的全民力量

年2月27日

国务院颁布

《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实施办法》

将群众性植树活动

首次以国家法定形式固定下来

自此

全民义务植树在中华大地蔚然成风

40年来

全省累计12.3亿多人次

参加义务植树

折合植树42.69亿株

建设义务植树基地点个

为推动全民义务植树深入发展、

全面提升义务植树尽责率

奠定了坚实基础

营造出良好的社会氛围

装点燕赵,绿遍天涯

种就种好,栽就栽活

义务植树活动质量全面提升

装点燕赵,绿遍天涯

助力国土绿化取得显著成效

全省不断抓点带面

实现了义务植树由规模发展

向高质量高水平发展转变

以“两山、两翼、

三环、四沿”为主攻方向

大力实施国土绿化行动

高标准抓好张家口冬奥赛区绿化、

雄安郊野公园和千年秀林建设

全省森林覆盖率

由上世纪80年代初的9.64%

提高到目前的35%

森林面积达到万亩

森林蓄积量达到1.75亿立方米

年可吸收二氧化碳3.2亿吨

全省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建成区绿地率、

人均公园绿地面积

分别达到41.92%、

38%和13.96平方米

全民义务植树

已成为推进

国土绿化事业的重要力量

城乡森林在拔节

深入开展“三创四建”活动

张家口、石家庄、秦皇岛、

承德、保定、廊坊、唐山

荣获国家森林城市称号

邯郸、邢台、衡水、沧州

4个设区市和个县(市、区)

积极开展国家和省级

森林城市创建活动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各级领导干部率先垂范

带头行动

各部门、各单位干部群众

积极参与

全*动员、全民动手、

全社会搞绿化的良好局面业已形成

全省共有.11万人次

参加了义务植树

植树1.24亿株(含折算)

义务植树尽责率达到87.1%

建好还要管好

截至年11月

省、市、县、乡、村

五级林长组织体系全面建立

全省共明确各级林长

初步形成了

“统筹在省、组织在市、

责任在县、运行在乡、

管理在村”的林长制体系

为推进全省

林业草原事业高质量发展

提供了有力组织保障和制度保障

为推进林草治理体系

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增添了强劲动能

日日夜夜,城乡森林在拔节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再一次吹响“集结号”

今春

义务植树工作

已由南往北陆续展开

根据河北省国土绿化规划

(-年)

和河北省人民*府办公厅

关于下达年

营造林任务的通知要求

河北省绿化委员会

印发了关于做好

年义务植树工作的通知

对全省义务植树的

组织和宣传工作

进行专门安排部署

再一次吹响了“集结号”

省绿化委员会相关负责人介绍

今年,河北省将把

开展全民义务植树工作

作为提高城乡绿化水平、

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

通过多种形式宣传发动

激发全社会广大干部群众

广泛参与义务植树的积极性

有效增强全社会绿化意识、

生态意识和责任意识

全面提升义务植树尽责率

有力推动河北省造林绿化工作

蓬勃发展

为了蔚蓝明镜般的天空

清新的空气

清澈见底的河流

绿色的森林原野

12.3亿多人在共同奋斗着

河北人种树

可以是一份事业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义务植树造林

赋能经济强省、美丽河北

40年,成如容易却艰辛

燕赵大地,锦绣成堆

森林多过钢筋

森林多过楼群

众人拾柴火焰高

新的长城

正在铸就辉煌的明天

来源:长城网冀云客户端、新华社、半月谈、经济参考报、荔枝新闻、燕赵晚报、经济日报、中国网、邯郸身边事、河北日报客户端、中国林业网、邯郸发布、涉县融媒、磁力磁县

原标题:《河北人种树,究竟有多拼?》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