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松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亲上青泥岭,体验蜀道难 [复制链接]

1#
科学治疗白癜风 http://pf.39.net/bdfyy/zjdy/180320/6113618.html

商震是诗人、作家,他的诗歌、散文以“做一个思想者”为写作的最高追求。他酷爱历史,喜欢以古通今,几番行走“陇蜀古道”,探访古诗文人意境。他用脚步丈量天地之间,用笔墨透视历史人文,其著述的字里行间,不断带给读者思考。

因受李白《蜀道难》这首长诗的蛊惑,我一直想探究一下“蜀道”究竟有多难,为什么难?读了一些历史资料,但仍然狐疑满满,于是在年5月底,决定亲自去青泥岭走一趟。我在青泥岭上探源寻踪地走了几天,确实感受到了“蜀道难”,感受到我的“难”以及李白的“难”。

我们一早穿过古河池县的南门,向青泥岭进发。路两边的植被茂盛,蓊蓊郁郁,不愧被称为“陇上江南”。沿路可以看到银杏、水杉、银杉、云杉、冷杉、油松、白皮松、黑松、千头柏、侧柏、红豆杉等乔木种类,当然,最打眼的是核桃树和正在成熟的核桃。草本的植物我认识较少,不敢多说,恐露出我的浅薄来。

我这半生,没统计过走了多少条蜿蜒曲折的路,更没在意过道路会有多险。而这一次上青泥岭,所走的路,让我牢牢实实地记住了什么叫蜿蜒曲折,什么是路的凶险。

开车的林师傅是个老司机,常年在这样的山路上跑,他嘴里一边哼着小调,一边自如地拧动方向盘。我在车里坐着,心都拧成了一根麻绳。30度角的急转弯遍布整个路段,我曾在二十年前开过一段时间的车,这种弯道,我们叫“胳膊肘子弯”,拐这种弯,我可能要一上一倒再一上才行,而林师傅像逛公园一样地信手打着方向盘。路是向山上走的,最小的坡度也不低于30度。

车就在左30度、右30度、向上倾斜30度中摇摆着,喘着粗气前进着。路的一侧是望不到顶的大山,一侧是看不见底的深沟。好在每当我紧张得受不了时,就看一眼林师傅悠闲的样子,听一听他哼的并不成曲调的小调儿。我的心里喊出:真是“青泥何盘盘”啊。为了减轻对盘山路况的恐惧,同时不乏自我调侃地口占了一首带着游戏性质的打油诗:

“青泥何盘盘,盘盘有千弯;千弯比人心,人心何盘盘。”

我们的车终于停在了一个不大的广场上,一下车,我就兴奋了。路边的一块大石头上刻着“青泥驿”三个字。我走过去,仔细看了一阵子,石头是石灰岩,应该就是路边山体原有的石头,不是搬移过来的。石头上的字,雕刻的年头不会太长,现代笔法十分明显。我问徽县博物馆曹鹏雁馆长,这字是什么时候刻的?曹馆长说:“这是年,大河店乡政府刻的。”我又问:“历史上没有这三个字的碑刻或牌匾吗?”曹馆长犹豫一下:“应该有,但没找到记载的资料。”

“青泥驿”三个字在路的右边,路的左边就是一个小广场。广场一侧有一排平房,挂着几块办公单位的牌子,是乡政府某个机构办公的地方。这个小广场上有两座雕像,一座是李白,一座是杜甫。李白半躺半坐,一手端着酒杯高高举起,一手向下按着酒壶,酒壶上刻着“徽酒”两个字。杜甫站着,一手捋胡须,一手握着毛笔高扬着。对面的山坡上,也就是那块刻着“青泥驿”石头的后面,还有一块小广场,已被杂草淹没,趟开杂草还可以找到石头铺就的路,喂马的石槽、生活用的石臼、房屋的地基等等。这块杂草覆盖的地方,是唐宋时期的“青泥驿”。站在杂草里,可以想象当年这里的热闹景象。驻军军营、驿馆、商铺、酒家、赌场、妓院、仓储、工商税务管理机构等设施,接待的是政要、军人、商贾、僧侣、学子、投亲访友者等。这是出徽县城向南入蜀的第一个驿站。古人设置驿站大约是三十华里到五十华里之间设一个,按旅人步行一天、车马半天的行程计算并设置。

离开青泥驿,我们继续往山上走,路的弯更多、更急,坡更陡峭。没走多远,车停在路边,路的左侧有一块小平地和一个破旧的亭子,亭子里立着一块石碑,大字刻着“远通吴楚”,小字若干。

这是清代嘉庆十六年(年)青泥村附近百姓为整修青泥古道所立纪念碑。这块碑年被徽县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为碑刻本体及碑亭;建设控制地带碑刻本体及碑亭外围10米。内文:“徽县南至虞关之通道也,自石家峡至杏树崖二十余里,路皆崔嵬,险阻可畏。自明以来,虽屡经口口,崎岖如故,往来负载莫不寒心。但功力浩大,难以举动。己巳秋,方左右奋发起念,同心协力,急施口口。悉内一旦成功,爰立二碑,以示不朽云……嘉庆十六年四月吉日立。”文中“口口”是因磨损无法辨认的字。

古人习惯把重大事件刻在石碑上,有人推测是从汉字最初就刻字在甲骨上开始而成的传统。我不这样认为。甲骨文刻在龟甲、牛骨上,是创造,是充分使用可用的材料,没有“铭记”的诉求。而后来在石头上刻字记事,则是为了永存。《墨子》的《明鬼篇(下)》有这样的说法,我觉得可以说明古人为什么习惯把重要的事情刻在石头上。是怕“腐蠹绝灭”,怕“后世子孙不得而记”。

走过“远通吴楚”碑不远,车又停在路边,我们下车,看到公路左侧的山体上有一块摩崖石刻,碑额外上部自右至左横刻着“玄天神路”四个大字,碑额自右至左分两行楷书“新刊修路碑记”六个字。曹鹏雁老师告诉我,这是明代万历二十九年(年)民间修路所立,碑文记述了当时巩昌府徽州人民自发维修青泥古道的情况,是一处有关青泥古道的历史见证。我看到正文的末尾有这样一行字:“万历辛丑季春三月吉旦完路。”

“玄天神路”!哦,这不是凡夫俗子能走的路!平时我们走普通的路是人站着、路躺着,而走青泥岭的“蜀道”,是路站着、人躬着。人本来就应该敬路如敬神,有路人才能活,所谓:活路。

再向山上走,看到一条比较直且平整的坡路。车停下,大家下车往上步行着走。大概走了几十米,抬头看到一个青砖砌起的城门似的牌楼。我兴奋地向上跑了起来。青砖城墙和牌楼都是新修的,门楣上有四个大字“青泥古道”,两边是一副对联:“路盘千尺险,铁铸一山雄”。这副对联还是不错的,既平仄合律、对仗工整,又把青泥岭和铁山的风貌体现出来,所生成的意境也比较开阔。

走过这个牌楼,路旁有一块较为宽敞的平地,大概是为了游人观景而设计修造的“观景台”。站在这片小“观景台”,倚栏向山下望去,看到我们刚才走过的路,真不是曲折二字可以涵盖的。这条路像什么呢?像被风吹得一褶连一褶的绸布条;像扭动腰身的长蛇;像……我已经词穷了。我不得不赞美李白是天才,只五个字就活画出这条路:青泥何盘盘!

再向上走,有一个较大的广场,可以停十辆车左右。到了这里,路有了分岔。向左一条,是向陕西略阳去的“陇蜀古道”;向右一条,是通向铁山的路。铁山是青泥岭的最高峰,海拔米,历史上许多写青泥岭的诗词都有铁山的戏份。那天风很大,也很凉,我往铁山方向的路走了不到二百米,就退了回来。这条路只通向铁山,是专给那些自驾游的游客修的,步行上去需要一些时间和体力。同时,我在心里说:留点遗憾,为了下次有理由再来。

站在那个广场上,已经是青泥岭“蜀道”的最高处。我站在路边继续看来时的路,心里还在不断地品味“青泥何盘盘”这五个字,越品越觉得这五个字用得鲜活,越品越觉得李白写出这五个字时心里得有多纠结、隐忍并有多无奈。有人说李白是浪漫主义者,我不愿苟同。我宁可相信李白是个理想主义者,而理想与现实一直是肩并肩地站在李白的面前,让李白躲不得又不甘屈就,所以,李白在诗里表现出一面豪放的目中无人,一面内心纠葛的战战兢兢,如这首《蜀道难》。

就要下山时,我又伸长了脖子向山下望去,除了盘曲的路,还有远处已成一条白线的嘉陵江,我的脑海中突然就冒出了南北朝时何逊《日夕出富阳浦口和朗公诗》的几句诗:“客心愁日暮,徙倚空望归。山烟涵树色,江水映霞晖。”这两句诗,李白一定读过吧,能诠释李白写《蜀道难》的心境吗?文/商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